水果零售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?百果園做到了沖刺上市,卻也IPO前夜被食安問題砸中。5月8日,上海市消保委針對“百果園個別門店用變質水果做果切一事”發聲稱,近年來,很多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都與加盟店相關。品牌不能一味追求擴張速度,而疏于對加盟店的管理和監督。
以高端水果打開市場的百果園,被爆出銷售變質、隔夜水果,被送上輿論熱搜。事實上,這不僅是食安問題,百果園奔向上市的路上,大量擴張加盟店為“今天”的食安埋下隱患。而損耗高、低利潤的水果超市行業,留給百果園的想象空間還有多少呢?
高價賣壞果,百果園凌晨致歉
“蘋果發霉了,要不要挑出來?”,當臥底博主問及發霉果子時,百果園一家門店店員回了兩遍“不挑”“放在那吧”。
不僅如此,對于隔夜水果,涉事百果園門店的工作人員稱,“賣隔夜的(水果)會被罰款,去總部培訓的時候,就說沒有(隔夜瓜)”。
以上述門店銷售隔夜水果為例,百果園總部明確規定,對新鮮程度要求高的水果不能隔夜銷售。
對于曝光的食安問題,頂不住壓力的百果園,在5月7日凌晨通過微博發布致歉聲明稱,涉事門店存在將水果違規分級、售賣隔夜水果、故意躲避總部檢查相關問題。目前,百果園已責令加盟商對涉事門店員工進行停職再教育,期間對門店經營規范再學習,考核通過后才可上崗。
而上述事件并非個例,百果園早已面臨口碑危機,消費者對百果園質量問題的投訴多有發生。黑貓投訴平臺上,有消費者投訴稱,在百果園康健路店內購買的盒裝丑橘發生變質。另外,在百果園的部分門店也曾發生,消費者買到發霉椰子、長毛草莓的情況。
然而,百果園以高端水果定位起家,“價高”是百果園水果較為明顯的標簽。一粒奇異果15.9元,一斤綠玉黃瓜16.9元等,都在呼應著百果園商品貴的主題。將消費吐槽與產品定價進行關聯,消費者奔著花錢買個高品質與省心,但不見得每次都盡如人意。
加盟留隱患,商家自擔風險
在百果園的致歉聲明中,問題的指向落在了加盟店。值得關注的是,相對直營店,加盟店的管理相對松懈。同時,加盟店的成本、盈虧全部由加盟商自主承擔。
2002年百果園在深圳開出了第一家門店,隨后20年時間里,百果園通過加盟模式迅速擴張分銷網絡。加盟店在百果園實體布局中,占比頗高。根據百果園提交的招股書顯示,該公司共有5351家門店,其中自營店只有15家,約有99.72%都是加盟門店。在眾多加盟門店中,4382家為自行管理,只有954家為委托管理。
為此,上海市消保委點名百果園,近年來,很多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都與加盟店相關。品牌不能一味追求擴張速度,而疏于對加盟店的管理和監督。消費者依法享有知情權,門店是否屬于加盟店是涉及商品與服務質量的重要信息,品牌方有義務向消費者明示。
實際上,加盟店是百果園重要的營收來源。招股書顯示,百果園加盟店收入從2019年的76.87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81.25億元,不過占總收入比重有所下降,從87.9%減少至81.3%。
百果園也有著不同于其他連鎖的加盟模式。根據百果園加盟官方微信公眾號,加盟店的出資由店長、片區經理與大區經理各出80%、17%與3%。在此基礎上,百果園總部本身不出資,不占股,店長承擔起更多的運營費用。這也就意味著,不賣隔夜水果導致的大部分虧損均由店長承擔。利益的“對立”,讓加盟商在執行高標準經營時,有了打折的可能性。
或許店長受困于生鮮折損的高風險,為此次事件的發生埋下了隱患。果切商品本身的單價高,過期水果、爛果再利用也不易被發現,這讓它與百果園深陷此次輿論漩渦。
對于未來如何加強加盟商的嚴管,百果園方面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,鑒于水果生鮮行業的特殊性,為確保顧客滿意,百果園早就建立了“三無退貨”機制,即消費者只要主觀覺得水果“不好吃”就可無小票、無實物、無理由退換貨。
然而這項“美好”的規定,在線下實踐中卻是失控的。北京商報記者在黑貓投訴檢索關于百果園“三無退貨”時,共有200多條投訴信息,多為“三無退貨”未按規定履行承諾等。
盈利困局,水果零售前途坎坷
高端的定位、暫未得到十分保障的品質,百果園多少有一些尷尬。水果商品的高損耗、高端定位面臨的小眾客群,讓百果園的門店面臨盈利的困局。與此同時,線上依舊是百果園經營的痛點。百果園財報顯示,2019年、2020年和2021年,百果園線上渠道毛利率分別為2.8%、-4.9%、-0.3%。
在水果之外,百果園擴充了肉禽蛋品、蔬菜海鮮、糧油酒飲等類目,配送時效為次日達。尤其,在上市的關卡,百果園需要謀求更多的增長極。
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莊帥表示,百果園此時上市還是很有壓力,單一水果品類的零售商目前來看前景并沒有那么廣闊。百果園如果成功上市,一方面對于單一品類的零售商來說是巨大的鼓舞,另一方面也會加劇水果品類的競爭,對于生鮮市場來說短期影響較小。
莊帥認為,百果園需要持續投入進行產品標準化管理,提升品質、較低損耗,提高性價比。
對于百果園的龐大加盟體系,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師王思露表示,對于加盟店存在的食安問題,企業應該培養試點門店,以此制定獎懲機制,同時,相關部門要加大問題后的懲罰力度,降低食安事件的發生概率。市場主體要提升食安監管設備的智能化水平,還要增加抽檢的概率,為食品安全把關。(北京商報記者 王維祎)